華東師大校長錢旭紅:好教材勝過好教師
2009年1月,Science雜志發表了一篇教育實證研究報告,結論是課堂討論比教師講授更重要。討論的依據就是教材。好的教材,能夠做到不依賴教師,將教學內容簡潔、明了、系統地展現給學生,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把最基本的知識內容和思維方式展現出來,讓學生在沒有教師在場的情況下,也能通過相互討論,基本掌握相關內容,并通過思考,形成自己的觀念。在此過程中,即使沒有教師的解讀,學生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把握內容,拓展思維??梢娊滩牡闹匾?。教材是育人的基礎,教材工作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去關注,同時也對教材工作有了更高要求。
教材研究和編寫的兩個基本原則 華東師范大學一直將卓越育人作為人才培養工作的定位和目標。卓越育人需要卓越教材。在教材的研究和編寫中,緊緊聚焦育人。有兩個基本原則應予以高度關注: 要明確教材的育人目標。即卓越育人的目標,我們的任務是培養全面而自由發展的人。全面就是健全,包括人格健全、素養健全、學科健全、知識健全。健全不是全方位的同步同等程度的發展,而是強調必不可少的多個要素的取舍均衡。自由就是允許選擇的自由,個性化發展的自由。在全面自由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實施孔子強調的因材施教,即契合各類教材、教師、學生三方特點,組織實施課內課外教育。遵循此原則,教材應提供廣博而基礎的內容和多樣的視角,而不是簡單知識零件的堆積。 要明確教材的育人方式。人才培養的方式,絕不僅僅是簡單教材內容的灌輸,而是涵蓋教材方方面面的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研究、編寫教材,不能忽視字里行間、字外行邊,因為裝幀、插圖、紙張、風格都是教育,推而廣之,一草一木、一品一筑、身體力行皆教育。遵循這個原則,教材應該注意整體的風格設計和藝術內涵及心理暗示,在內容和形式上都能體現育人的內涵要求。 教材編寫中應遵循的三個“三位一體” 教材要做到“精神—思維—知識”三位一體。基于知識、超越知識、強化思維,這是對教材的內涵及其提升的要求。精神包括以質疑為第一要素的科學精神、以關愛為第一要素的人文精神、以使命為第一要素的信仰精神,以及三種精神要素的統一;思維包括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前兩者是基礎,后兩者是提升,四個思維缺一不可;知識包括各學科的基礎原理、當今最新前沿及在常規知識下的例外。 “當一個人把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span>知識是精神和思維的載體,不能只關注載體,而忽視了本質。這也是學校近年來在本科階段努力打造《人類思維與學科史論》系列課程的根本目標和內涵。 教材要做到“科學—人文—藝術”三位一體。這是教材的內容及規范的要求??茖W是指教材內容要符合科學事實,要區分文學創作和科學實踐,不能誤導學生;同時教材內容的選取要符合所在學科科學規律和教育科學規律,不能拔苗助長。 人文是指在講述科學內容的過程中,要有人文情懷。藝術是指在藝術裝幀、插圖,色彩、風格、情調上,體現學術性和普及性,以學術性插圖裝幀為主,適當地和藝術展現方式結合,體現不言之教,但切不能讓教材視覺感受上出現庸俗化、怪異化,更不能低級趣味化。 教材要做到“創造—傳授—接受”三位一體。這是教材的編寫和融通要求。教材的研究與編寫團隊及人員構成不能單一,要由創造知識英杰—傳授知識名師—受教者或者家長共同組成。創造知識的、受人尊敬的、全球認可或社會公認的資深英杰,應該成為教材的主要編寫者或者把關力量。社會公認的知識創造者、文明創造者等學術最頂尖者理應有使命感,擔負起全面的光榮責任。同時,也要更多吸納學生、家長們的意見建議,并與全球最優秀的教材媲美,使得教材真正做到思想性、前沿性、藝術性、普及性相統一。 華東師范大學是以育人創新為優勢特色的大學,肩負著推動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使命。教材是支撐國家教育發展的重要基礎。我們在做好本科教材的同時,也需要進一步關注基礎教育教材的建設。我們要面向民族復興和發展引領,以卓越育人為第一原理,重視教材建設,大膽探索、重新思考、再造流程,為有力推進我國教材建設工作,為我國的教育改革發展做出貢獻。
設計 | 朱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