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精粹|OBE教育理念下高職公共英語混合式教學成效研究
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曹蘭、吳艷共同主持完成了江蘇省高等教育學會2020年江蘇高校外語教育“課程思政與混合式教學”專項課題“OBE教育理念下高職公共英語混合式教學成效研究”(課題編號:2020WYKT049),課題組主要成員:郁璐、肖桂蘭、葛嬌嬌、毛禎儷、于湘樂 。
依托信息技術 滿足差異需求 推進成長性評價
---高職英語教學體系重構與實踐
1.成果簡介
高職英語是服務專業群人才培養的通識課程。課程堅持“全人”教育根本,秉承“互聯網+英語教育”原則,重構并實踐了“依托信息技術,滿足差異需求,推進成長性評價”的高職英語教學體系。
信息技術為課程教學主要載體,依托智慧教學平臺,創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針對不同專業群人才培養不同要求和學生認知、情感和語言基礎差異,重構基于分層分類的“EGP(基礎英語)+EOP(職場英語)+課程思政+考證考級”課程內容體系;立足“獲得、成長”,創設基于OBE的多維課程評價機制;形成了開放、動態、發展的“以生為本”,“校本特色”的高職英語教學體系,課程教育教學質量和成效顯著提升。
信息技術: 涵蓋高職英語課程和教學實施平臺---中國大學MOOC、超星泛雅平臺、FIF智慧學習平臺;在線教學資源---教學微視頻、教學課件、英語技能題庫等;教學組織和實施信息化手段---騰訊會議、騰訊課堂、QQ群工具、QuizletAPP、XMind APP等英語學習軟件。
差異需求:學校人才培養服務區域工業互聯網產業集群發展需求,人才培養國際化視野要求校本特色的高職英語教育教學體系;不同專業群人才培養定位與目標有差異,要求高職英語教學目標、內容、評價有差異;學生來源多樣化,英語基礎、認知和情感差異要求高職英語教學差異化。
成長性評價:針對學生個體差異,強調學生個體課程學習獲得感和成長度,從評價方式、評價內容、評價主體多維度評估學生課程學習成效。
2. 成果主要解決的教學問題及解決教學問題的方法
2.1 主要問題
如何服務學校聚焦工業互聯網產業集群,建設高水平專業群戰略,從專業群人才培養視角,滿足不同專業群學生個性化差異化學習需求,建構“三全”育人的英語教育教學內容體系?如何創建校本專業群的分類分層、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如何創建基于“成果導向(OBE)”英語課程學業評價機制,提增學生個體獲得感和成長度?如何培育服務五大專業群的英語教學團隊?
2.2 解決問題之方法
2.2.1單一課程教學內容體系向基于專業群的“全人培養”教育內容體系轉變。
課程內容是師生教與學的主要載體,是實現課程教學目標的主要平臺,也是融合課程思政等綜合素質和英語技能為一體的主要呈現渠道。原公共英語教學內容單一,校本專業群人才培養針對性不強,職業崗位適用性不強。項目組從以下五方面著手,重構英語課程教學內容體系。
1)根據學生入學英語水平測試結果和專業群人才培養目標,選擇分類分層的EGP教材和EOP教材。
2)各英語教學團隊針對專業群學生,編寫學生從業職業崗位的職場英語口語和寫作教學材料。
3)根據高校政治思想意識形態融入公共英語課程的要求,課程教學團隊編寫《中國概況》、“中外時政”等雙語學習資料,并利用課程網絡平臺和第二課堂等渠道,融入課程教學。
4)探索課證融合,在英語課程中嵌入“CET-4/6、雅思、托業橋、劍橋商務英語”等國際高水平英語職業證書考證內容,助推各專業拔尖人才培養。
5)依托學?!叭恕蹦J?,探索專業群所在二級學院、大學外語部、教學行政管理部門跨界協同,構建公共英語課程“必修課課程模塊”+“選修課程模塊”+“素質拓展模塊”的融英語語言知識、技能、素養為一體的三融合體系。
2.2.2傳統課堂面授教學模式向基于專業群的分類分層、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轉變。
改變所有學生按照統一的課程標準、整體設計、單元設計等,學習幾乎相同的內容;針對不同專業群之人才培養目標和學生英語基礎、認知風格和能力的個體差異,改革教學模式,采取如下措施。
1)以專業群為單位,深入調研,了解專業人才培養定位和目標,實施大學英語分類教學。
2)根據新生入學英語水平測試結果,結合學生實際,組建各二級學院(專業群)的英語精英A班、普通B班和基礎C班,實施學生個性化差異化分層教學。
3)依托已建省級《大學英語》在線開放課程和校內SPOC課程,在有條件的各二級學院組織實施分類分層、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實現優質教學資源線上分享,線下P2P個性化人性化指導。
2.2.3單一學習成果向基于“OBE”多維學業評價轉變。
在原有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成功機會不均,學習成果評價單一。英語課程采用集中面授形式,教師提前選定教學內容,制訂統一的學習評價標準進行學習成果考核。這種高度的“統一性”嚴重制約學生獲得成功的機會和窄化學生學習成果的呈現方式。
項目組構建基于OBE理念的動態化過程評價模式,堅持“真、善、統”三字評價原則,做到評價真實、精確、客觀;評價人性化,促進學生能力的多元發展;從評價方式、評價主體、評價內容和評價成果呈現改變課程學業評價。
1)評價方式上,以OBE理念為指導,構建動態學習成果評價體制。在客觀筆試為主的終結性評價之外,增加學生個體或團隊模擬情境任務完成質量的主觀評價,更加全面地評定學生綜合應用英語的能力。
2)評價主體上,師生共同參與學習成果評價。學生既是評價客體,同時也是評價主體。學生既要評價自己的學習成效,也要評價同伴的學習情況。師生在教學過程中利用課堂或網絡平臺反饋同步或異步評價信息,讓學生了解各自的學習情況,激發學生更大的學習興趣和動力。
3)在評價內容上,改變原來基于教材內容和英語考級內容的考核方式。評價內容在時間維度上分解成課前、課中、課后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單元學習內容的完成情況以及半學期學習成果;在英語技能評價維度上,分別從學生掌握英語的聽、說、讀、寫、譯等方面進行考核;在情感、意志等認知發展維度上,增加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考量,豐富英語課程的評價維度,更加客觀、全面、準確地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
2.2.4 傳統公共英語教學團隊向EGP+EOP教學隊伍轉型。
在大學外語部統一部署下,項目團隊在現有校內專任教師的基礎上,以學校專業群學生為服務對象,重組五個EGP+EOP教學團隊;通過個人自學與團隊共學共研,參加各類在職培訓,聘請專家指導等途徑,促進教師個人與團隊基于EGP+EOP的英語教育教學能力的提升。
3.成果的創新點
3.1理念與實踐創新
1)理念創新
重構“依托信息技術,滿足差異需求,推進成長性評價”的高職英語教學體系。
創建以“互聯網+英語教育”為指導原則的高職公共英語“分類分層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
引入“OBE(成果導向)”教育理念,創新課程評價機制,保障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教育教學成效,持續推進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改革。
2)實施路徑創新
立足專業群人才培養目標,深入專業群二級學院開展調研,以培育“EGP+EOP”英語教學隊伍建設為抓手,以建設基于互聯網的開放型課程教學平臺為手段和方法,以EOP教學資源、思政和中外文化、職業考證等資源為內容,開展行動研究,形成可持續、可操作的課程改革實踐模式。
3.2 成果示范,引領
本系列課題研究成果系根據國家各部門近年發布的一系列關于“職業教育”、“一帶一路”等重要文件精神,針對當前高等職業教育之“小專業”無法滿足“大產業”人才需求,結合學校以“專業集群”建設為主要目標任務,爭創“中國特色高水平”國際一流高職學校的目標,圍繞如何服務“專業(集)群人才培養目標,基于成果導向(OBE)開展高職公共英語教學體系研究,助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高素質復合型信息技術技能人才。教學體系的研究范式和路徑清晰、簡潔,具備一定的示范性和可操作性;成果中課程改革實踐模式容易借鑒,可復制,便于同類高職兄弟院校參考。
系列課題研究形成的實踐成果之一---在線開放課程《大學英語1》和《大學英語2》MOOC課程可供在校高職學生和具備同等英語基礎的社會人員在線學習;課程的EGP、EOP、課程思政等教學資源具有共享性。
課題研究的初步理論成果-省級重點建設中英雙語教材《中國概況》在一定程度豐富和拓展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思政內容;系列教研論文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高職公共英語教學理論研究的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