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prpdn"><address id="prpdn"></address></address>

<span id="prpdn"><th id="prpdn"></th></span>

<noframes id="prpdn">
<noframes id="prpdn"><address id="prpdn"></address>
<address id="prpdn"></address>

    <address id="prpdn"></address>

    江蘇高等教育網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辦:江蘇省高等教育學會
    協辦: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 蘇州工業園區服務外包學院
    當前位置:首頁高教信息學術課題正文

    成果精粹|iTEST系統的校本實踐及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反撥效應研究

    來源:常州大學作者:尹延安、陳蘊琦發布:2022-07-13 12:56分享:

    常州大學尹延安、陳蘊琦共同主持完成了江蘇省高等教育學會高校外語教育“課程思政與混合式教學”專項課題“iTEST系統的校本實踐及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反撥效應研究 ”(課題編號:2020WYKT029),課題組主要成員: 孔文、談文、王小燕、席娟、李敦東。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首次明確了大學英語教師素養的構成:“大學英語教師必須主動適應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形勢,主動適應大學英語教育的新要求,主動適應信息化環境下大學英語教學發展的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育人素養、學科素養、教學素養、科研素養和信息素養。大學英語教師應掌握扎實的學科專業理論和知識,具備先進的課程理念和教學管理與評價能力,提升在教學中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水平?!睆漠斍按髮W英語教學實際來看,大學英語教師應該及時了解信息技術特別是優質在線教育平臺的發展動態和前沿成果,并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合使用信息技術,探索與實踐線上線下有機融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大學英語教師需要在高尚的信息道德和倫理規范下,擁有強烈的信息意識、豐富的信息知識和嫻熟的信息技能,出色地將信息技術整合于英語教學的信息素養(李霄翔、陳西, 201640)。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要求大學英語教師不僅掌握教學中常用的技術手段和工具,而且具有更高的信息素養,即敏銳的信息意識、扎實的信息知識、較強的信息能力和良好的信息道德,善于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大學英語教學的關鍵問題,發揮信息技術的最大效用。

        反撥效應的理論研究呈現范圍廣、視角多的特點。國內外語言學界圍繞反撥效應的概念、反撥效應與測試影響力及效度的關系、正向反撥效應個案分析、測試對參與者的反駁效應、英語作為外語測試對英語教育的反撥效應、測評對 CET-SET能力的反撥效應研究、反撥效應對課堂教學的促進、語言測試反撥效應研究存在的問題等方面做了較為深入的闡釋和論述( Bailey,1996; Shohamy et al,1996; Hamp-Lyons,1997; Saif ,2006; Choi, 2008; Zhang Elder, 2009; Munoz Alvarez, 2010; Shih, 2010; Salehi & Yunus, 2012;陳曉扣,2007; 亓魯霞 2011/2012;鄒申、徐傅,2014 )。反撥效應模式的研究是當前理論研究中較為系統的成果。Hughes( 1993) 提出了反撥效應的“PPP 模式,認為測試首先影響參與者對其教學和學習任務的理解和態度,而這種理解和態度又會影響學生的學習過程。此后,Bailey 根據 Hughes PPP 模式提出了反撥效應模型(1996),強調學生的學習活動受考試、各類參與者及參與者行為的影響。我國學者辜向東也在Hughes 的模式基礎上提出了參與者(participants)-認識(perceptions)-過程(processes)-產出(products)”PPPP反撥效應研究模式(2007),進一步突出了參與者對考試的認識在反撥效應研究中的重要性。

        本課題以TPACK理論和PPPP反撥效應模式為理論基礎,從教師和學生兩個層面開展基于iTEST平臺的校本實踐,進行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改革和評估的探索,促進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和教學提升。取得的研究成果為:

        1.基于iTEST系統使用提升TPACK能力,帶動課程信息化建設

        強化立德樹人意識,構建學習共同體,開展以個人、課程組、教研室、學院為不同主體的活動,支持分層、分級培訓。探討基于信息技術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基于教學案例分享信息化教學設計、注重iTEST的線下實踐應用,展示信息化教學能力。

        熟悉基于iTEST平臺開展學習評價的主要類型,積極學習CIPP 評估模式,充分把握背景評估(Context Evaluation)、輸入評估(Input Evaluation)、過程評估(Process Evaluation)和成果評估(Product Evaluation)的內涵,以此確立基于iTEST 平臺開展英語學習診斷性評估、形成性評估和終結性評估的目標與作用,并掌握平臺里能力診斷、日常訓練、班級測試、學??荚嚨炔煌K的使用目的與數據處理。通過學習共同體構建,引導教師學習和構建TPACK理念,增強信息技術使用意識,充分認識新技術應用在大學英語課程創新中的作用。

        《中西文化交流》省級在線開放課程通過驗收,并入選國家級一流課程建設?!吨袊适掠⑽难堇[》在中國大學 MOOC 上線,并入選學習強國平臺優質課程,配套教材在國內外出版。項目實施以來,大學英語課程建設校級在線課程3門,另有效利用異步SPOC 課程10 余門進行混合式教學。

        2.學生整體上對iTEST系統使用持積極態度

        以常州大學2020級和2021級本科學生為考察對象,通過問卷調查、課堂觀察、訪談等方式分析大學英語課堂特征,比較iTEST系統使用前后大學英語教學生態產生的變化,重點關注iTEST系統對學生大學英語學習的影響。(1)學生對使用iTEST系統進行教學評估持肯定態度與看法。調查結果顯示,80%的學生表示,使用iTEST平臺進行教學評估是有必要的,能夠實現評估方式多元化;另有84% 的學生認為,iTEST系統適應計算機網絡時代發展趨勢,有利于隨時檢驗學習成果,提高評估效率。(2iTEST系統對學生英語學習動力等方面帶來一定影響。64%的學生表示,感受到了iTEST測評給英語學習產生積極的心理影響。同時,48% 的學生感受到了iTEST測評帶來的壓力。(3iTEST系統對不同年級學生英語學習的影響差異不顯著。通過對調查數據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兩組數據可看做方差相等且 sig0.434>0.05,可見iTEST網絡測評對不同年級學生的影響沒有顯著性差異,展現了iTEST系統在大學英語各階段應用的可行性。

        3.利用iTEST系統對學習者英語學習過程進行反撥效應跟蹤

        借助iTEST系統構建學生英語學習電子檔案袋,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發展。iTEST云測試系統基于云服務的基礎架構和大數據分析的核心理念,支持多類規模、多種模式的考試,能夠將日常教學、自主學習和測試評估有效結合,實現測評全流程的覆蓋,實現語言測試-語言訓練-能力提升的閉環,達到以診促學,以診促教之目的。該系統的訓練與測試對學生聽說讀寫譯能力提升和大學英語考試成績具有正面反撥作用。(1)設計基于 iTEST 平臺的信息化評價方案。以混合型課程體系為基礎,充分利用 iTEST 在線測試系統建立和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多樣化學習方式,推動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主動學習。豐富大學英語課程評價體系,實現評價主體和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將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有機結合。突破純粹的語言技能為主的評價,將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合作能力等納入評價內容,實現語言文化知識評價與語言學習和運用能力評價的融合。2)明確基于iTEST平臺實施課程教學評價的具體維度。結合課程的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學習表現,分別設計基于學生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和方法、學習任務量、閱讀速度、作業測試完成質量、多題型考核等多維度的評價內容。(3)靈活運用基于iTEST 平臺開展評價的具體方法。教師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靈活采用現場測驗或課后限時作業、自評與互評、基礎訓練與階段考試等不同形式。(4)利用iTEST平臺開展英語學習發展記錄袋評價。利用平臺自動記錄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從中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態度與學習方法,也能呈現班級學生對知識點的整體掌握情況,幫助學生找出學習中的薄弱環節,幫助教師及時調整優化教學進度和節奏。

        4.iTEST系統應用對大學英語教師課堂教學的積極反撥效應

        通過iTEST系統的實施,可以跟蹤發現大學英語教師在教學理念、模式和方法手段上的積極變化,以及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針對性、教學方法互動性上的變化。(1)建立了課堂教學和網絡教學相融合的混合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凸顯了教師的引導角色和功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師生能夠在課前-課中-課后進一步明確教學目標和任務,增強學習過程的督導,有效地組織交互性教學活動,實現個性化自主學習。(2)評測數據分析改進了教學實踐。通過這些數據,學院對學生的英語水平和學習情況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為下一階段的教學改革與調整積累了經驗;任課教師和學生對教學中的存在的不足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為下一步的查漏補缺指明了方向;命題人員對試題的質量有了更全面的掌握,為后續題庫的建設和完善打下了更堅實的基礎。(3iTEST系統對大學英語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具有較強的反撥效應。iTEST系統在大學英語教學驅動( motivating) 、促成( enabling) 和評價( assessing) 流程中對教師教學能力產生了積極影響,包括教師教學認知能力、教學設計能力、教學實施能力、教學評價能力、教學創新能力和教學研究能力。團隊主要成員陳蘊琦老師獲校級“優秀教學工作者”榮譽稱號;王小燕老師獲微課大賽比賽一等獎,馬辰瑋老師在學校舉辦的創新教學大賽中獲二等獎。參加各類教研培訓100余人次,韓燕老師獲得了1項省級十四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立項,發表了教學科研論文3篇,出版教材1。4)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質量穩步提升,學生認可度持續提高。通過iTEST測試系統的應用,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寫譯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進一步加強,英語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氛圍得到一定提升。近兩年,全校大學英語四級通過率保持在 85 %以上;學生在外語學科競賽取得較好成績,獲國家級、省市級以上獎項 100 余人次;每年參加英語競賽活動的人數達 5000 余人次;考研英語、雅思等系列課程對二級學院考研、出國的貢獻度不斷提高。大學英語課程的學生評教分最低分已提升到 90 分以上

           此外,本項目實施過程中所產生的成果也具有一定的社會示范效應:

        1.與常州大學懷德學院教師合作共建在線課程《英漢對比與翻譯》,已順利在中國大學 MOOC 平臺上線(SPOC。

     

        2.國家級一流課程《中西文化交流》建設團隊受邀在 2020 年江蘇省高等學校外國語教學研究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上進行一流課程建設交流分享。 

     

        3.團隊成員王小燕老師《中國故事英文演繹》獲省高校微課教學比賽一等獎(微課程),并受邀在江蘇省高校第三屆信息技術與教學促進大會(ITET2021) 暨江蘇省高等學校教育技術研究會 2021年學術年會上做在線課程建設與應用的主題發言,受到與會教師好評。



        http://sfs.cczu.edu.cn/2021/1207/c17080a278343/page.htm

     

        綜上所述,本項目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教學相長,提升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質量。



    聯系地址:北京西路15號(210024) || 聯系電話:025-83300736 || 蘇ICP備14027130號-1
    主辦單位:江蘇省高等教育學會
    蘇公網安備 32010602010156號
    翁公的大龟廷进我身体里
    <address id="prpdn"><address id="prpdn"></address></address>

    <span id="prpdn"><th id="prpdn"></th></span>

    <noframes id="prpdn">
    <noframes id="prpdn"><address id="prpdn"></address>
    <address id="prpdn"></address>

      <address id="prpdn"></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