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精粹|“金課”建設背景下小學教育專業課程群研究與實踐
南通大學嚴奕峰主持完成了江蘇省高等教育學會2020年江蘇省“高校專業課程群和高校學生工作研究”專項課題“‘金課’建設背景下小學教育專業課程群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2020NDKT018),課題組主要成員:陳煒、許鐵梅、李祖祥、濮?;?、劉霞 。
2018年,教育部提出建設中國“金課”的目標要求,確立了“高階性、創新性與挑戰度”的“金課”建設標準,受到我國高校的普遍重視。本課題研究是在國家“金課”建設背景下,依托地方高校的小學教育專業,深入探索專業課程群建設及發展的一項實踐研究。該課題的研究目的,是期望用課程群的建構思路,來扭轉專業人才培養中各門課程獨立設置和缺乏聯系的現狀,以求形成內容相關、融合互補的大課程框架,以加強相關課程間的有機聯系,實現課程結構的開放化、課程內容的現代化、課程形式的多樣化和課程目標的系統化,并以此來打造學科優勢,切實推動小學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進而培養適應基礎教育改革發展需要的復合性、研究性和創新性師資。課題研究的框架、內容、進程及成果總結如下:
一、總體框架
本課題研究,以專業建設及課程改革的實際問題為導向,以地方高校的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將研究任務設計成以下的總體研究框架(圖1)。
(圖1:課題研究總體框架圖)
具體而言,研究框架指向三個方面的重點研究任務。一是理論研究,借鑒課程論研究的最新成果,開展專業課程群建設的基礎理論研究。二是實踐研究,基于“金課”建設現實需要,探索課程群的分類體系、課程群內各課程的內在關系,開發適應專業發展需要的人才培養方案,重點體現人才培養方案中的課程群設計體系。三是案例研究,基于實踐和實地研究,從課程群建構的視角,開展課程群開發的案例研究,經由案例的剖析,進一步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二、重點難點
整個研究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力求做到夯實理論基礎和解決實際問題。因此,概括本課題研究的重點,一方面,是從理論上厘清了“金課”建設背景下小學教育專業課程群的理論內涵和分類依據;另一方面,是開發了“金課”建設背景下小學教育專業課程群的結構和組合,提出了學理性、預見性和指向性的對策建議。課題研究主要的難點是:如何科學、客觀地建構課程群分類體系,形成課程群內的課程關聯邏輯,以及被課程教師普遍接受的科學分類標準,還存在困難。對此,在開展課題研究的過程,重點結合實踐的調查、訪談,詮釋了不同課程之間的知識建構關系,一定程度上形成課程群建構的闡釋機理,形成了以下的技術路線圖(圖2)。
(圖2:課題研究技術路徑圖)
三、研究成果
通過研究,本課題形成的成果主要體現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上,從實踐層面深入推進了專業建設,探索實踐了“金課”建設背景下小學教育專業課程群建構的實際做法,對路徑選擇進行了有益探索,建構適用于本校的小學教育專業的課程群。
(一)在理論上夯實了小學教育專業課程群建構的理論基礎
根據課題研究任務,在前期研究與分析了小學教育專業課程群建構的理論基礎。第一,梳理研究國家頒布的重要文件,如:2018年以來國家頒布的“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2.0的意見》等,課題組認為,教師教育國家戰略性發展文件,核心思想表現為:“圍繞推進教育現代化的根本任務,為落實立德樹人的時代新使命,堅定辦學方向,堅持服務需求,需要創新教師教育的機制模式,深化協同育人,貫通職前職后,建設一流師范院校和一流師范專業,全面引領教師教育改革發展,通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彰顯辦學特色,在師范專業培養能力提升上發揮領頭雁作用,在師范人才培養上發揮風向標作用?!睂Υ?,課題組形成統一認識,為順應我國教師教育的轉型,順應學校改革發展的基本要求,深入推進小學教育專業的課程群建設,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抓手。第二,結合《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標準(試行)》等進行分析,課題組認為:小學教師專業知識與能力應該涵蓋七大范疇:(1)一般教學知識,包括班級經營的原則和策略;(2)學習者及其特征的知識;(3)教育情境知識,關聯課堂、班級、學校、家庭或社區的活化知識;(4)教育目的和價值,以及哲學和歷史根源的知識;(5)內容知識;(6)課程知識;(7)教學內容知識。這些知識能力要求,結合當前基礎教育改革中的“核心素養”概念,我們認為,要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需要有“素養導向的小學教師培養”的目標定位。只有培養具備素養發展要求的師范生,才能培養適應素養教學的未來師資。小學教師除了具備一定的知識、教學能力及教學相關技能外,還需要給予學生人格熏陶,以及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價值觀,因此也需要教師本身的人文關懷、高尚品德、熱愛生命、多元價值和樂在工作等特質。為此,我們在實踐中概括出小學教師的五大核心能力,包括:專業力、道德力、思考力、實踐力和學習力,與當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素養概念相當接近,要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必然要發展教師的素養,而小學教師的素養發展,就需要有結構化的課程載體。課題組認為,借助課程群,有助于建構素養導向的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根據以上的解釋,我們在建構課程群時提出:素養導向教師教育內涵有些屬于認知和技能層次,有些屬于情意和態度層次,有些則屬于理念和價值的層次。就教師教育的知識與技能而言,分屬兩個不同范疇,但要完全一分為二,又有其難度,如班級經營需要知識,也需要技能,才能做好班級經營工作,因而可以將認知和技能列入同一個層次。此外,理念和價值屬于較為上位的概念,兩者彼此密不可分,它會影響到知識和技能,也會影響到情意和態度,因而將理念與價值列入同一個層次,至于情意和態度雖屬不同內涵,屬于知識與技能以外的另一個層次,兩者彼此亦具有其密切關系,乃將其歸納為同一個層次探討。因此,素養導向教師教育將其歸納為知識和技能、信念和價值、情意和態度等領域。就知識和技能而言,系指教師具有一定的教育專業知識和技能;其次,就信念和價值而言,其所指是教師能秉持教育的核心價值,引導教育工作向上提升的一種動力;就情意和態度而言,是指教師在教學場域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情操、行為和態度。在素養導向教師教育中的知識和技能、信念和價值、情意和態度等領域,彼此之間仍有其關聯性和重疊性,并非完全各自獨立,歸納如(圖3)所示結構。以上是作為推動改革和課題實踐研究的主要依據,并在2021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過程中,將理論層次上的探討、分析,逐步引入進改革實踐場域,以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緊密聯系。
(圖3:素養導向課程群分類依據)
從圖3所示可知,在知識和技能領域中,教師具備學科內容知識、學科教學知識和一般教學知識,乃是最基本的要求,仍必須具有表達溝通能力、班級經營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處在信息化、人工智能時代,信息技術能力更是不可或缺,才能靈活運用其教學。而在情意和態度領域中,教師要能達成其教育目標,本身需要具備高尚的品德、情緒的穩定性和負責任的態度,要能熱愛教育和具有敬業態度,要將教育視為終生事業,愿意為學生奉獻和付出。至于信念和價值領域中,教師的民主開放和多元發展的教育理念,以及建立專業責任和專業自律的價值觀,在當今社會和教育環境中所強調的素養導向的教育需求,更有其重要性。
(二)從實踐上,開發了適用于地方高校的小學教育專業課程群體系
根據課題研究需要,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深入推進改革實踐研究,尤其是,結合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需要,在課題研究過程中,重新設計與開發了2021級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將專業課程群分為通識教育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專業拓展課程和實踐課程四個板塊,具體課程設置如下:
(1)通識教育課程。該類課程是培養學生專業基礎素質,包括大學生思想品德素質和基本文化素質教育的課程,主要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形勢與政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英語、計算機、體育等。
(2)專業教育課程。該類課程是培養本專業學生所必備的專業基礎知識、專業主干知識和專業方向知識的課程,具體可分三類:一是專業基礎課,包括學校實用美術、基本樂理與視唱練耳、寫字、教師口語;現代漢語、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寫作、文學概論、兒童文學、人類與社會、英語視聽說、英語翻譯、科學與技術等;二是專業主干課,包括小學生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初等教育學、初等教育課程與教學論、教師專業發展、教育研究方法、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與教材研究、小學語文教學設計;三是專業方向課,其下分四大模塊課程,模塊1課程包括小學班隊管理、比較初等教育、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與教學、小學微課的設計與制作、小學生心理健康輔導;模塊2課程包括兒童文學名著選讀、中外文化簡史、美學概論、語言學概論、普通邏輯學;模塊3課程包括小學英語課程與教學;模塊4課程包括中外美術作品欣賞、中外音樂作品欣賞。
(3)專業拓展課程。該類課程目的在于進一步拓寬學生專業學科素養、實現文理融合。包括四個模塊:其一是關于小學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的拓展,包括學校衛生學、小學教師技能實訓、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教育、教師專業寫作、體育游戲等;其二是關于心理學基礎知識的拓展;其三是關于實踐能力和藝術素養的拓展;其四是關于學科知識的拓展,如諸子選讀、文化人類學、中外兒童文學比較、小學科學研究等。
(4)實踐課程。該類課程主要包括教育見習、教育實習、教育研習、教師技能考核和畢業論文等。教育見習和實習主要在小學教育專業教育實踐基地小學中完成,通過教育實踐基地小學指導教師和大學指導教師的共同指導,完成教育見習和教育實習任務。教師技能的訓練結合相關課程和教學實踐周完成,并在三年級完成技能考核。
四、結論建議
(一)結論
小學教育專業的課程群,是與單門課程對應的一種課程建設模式,將若干在知識、方法、問題等方面有邏輯聯系的課程加以整合,形成內容相關、融合互補的大課程框架,有助于打造學科優勢。建設小學教育專業課程群,有助于教師素養的培養,對師范生的知識與技能、情意與態度、信念與價值的養成具有重要意義。對培養適應未來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復合性、研究性、創新性師資具有正向促進作用,可以打破各門課程自成門戶的壁壘,實現相關課程間的有機綜合,實現課程結構的開放化、課程內容的現代化、課程形式的多樣化和課程目標的系統化。
(二)建議
1.確立小學教育專業課程群建設的政策方向,建立以素養為導向的課程發展藍圖。根據本研究結論,課程群建設具有引導教師教育方向、有利于新課程教育改革推動、符應未來教育發展需求和改變教師教學型態的價值,結合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素養導向理念發展的要求,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素養導向理論亟待確立,可作為新一波的教師教育改革——以素養導向為政策方向之依據,將有助于小學生核心素養的課程改革與素養導向教師教育相結合,據此發展教師教育新藍圖,確立教師教育的行動方案和策略,打造符應未來社會需求的教師教育,有效負起培養未來社會所需人才的責任。
2.加強課程群建設的師資培訓,調整小學教育專業的課程結構與體系。根據本研究結論,素養導向教師教育的內容架構包括信念和價值、知識和技能、情意和態度三個向度,這種三維的素養導向教師教育具有其適切性,具有研究支持,可作為發展教師教育目標和課程依據,強化服務學習和體驗課程,鼓勵師范生進行跨領域的學習。
3.推進課程群建設“金課”的發展意識,以推動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根據本研究結論,建議高等教育學會邀請相關專家、出版社或課程運營平臺,召開課程群建設的學術會議,或專題培訓活動,以強化課程群體系下的“金課”建設,以打造適合師范生學習的專業學習社群,進而提升教師素養發展及發展素養導向的課程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