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精粹|課程思政體系下大學英語教學實踐研究
南京師范大學范娜主持完成了江蘇省高等教育學會2020年江蘇高?!按髮W素質教育與數字化課程建設”專項課題“課程思政體系下大學英語教學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20JDKT113),課題組主要成員:張智義、張瑜、朱有義、梁鵬程、范瑜、羅峰、王曉俊 。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實踐研究
摘要:當前課程思政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徑,如何將語言知識的傳授、技能的培養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實現“課程思政”的目標,是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課題。本研究從大學教師素養的提升、教材思政元素的挖掘、課堂教學方法的探索、線上線下教學方式的融合、校園文化的完善等幾個方面探索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具體實踐途徑,將思政教學潤物細無聲地根植在學生的語言學習中。
關鍵詞: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實踐
1.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新局面。”[1]這些重要論述指明了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進方向,也為課程思政的推進提供了政策支撐。作為一門語言,英語本身蘊含著英語國家的人文習俗、社會心理、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等,就大學英語課而言,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如何滲透育人理念、如何進行課程思政的改革和創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新時代我國高校英語教學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2.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實踐途徑
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教高〔2020〕3號)進一步要求:“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發揮每門課的育人作用”[2]。“大學英語”課程是隱性(潛移默化和潤物無聲)地通過語言教學實現立德樹人功能[3],其實現途徑依靠大學英語教師敏銳的思想政治覺悟、英語教材中思政教育元素的挖掘、英語課堂教學方法的探索,多元混合教學方式的融合和校園文化的完善等。下文將結合本校的英語教學,從這幾個方面探討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具體實踐途徑。
2.1教師素養的提升
“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在教師。“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教師是教書育人實施的主體,不僅要有育人能力,還要有強烈的育人意識。教師在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的同時,本身承擔著育人的使命。教師的教育方式和理念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教師只有熟練掌握和運用思政元素,才能在知識講授過程中觸景生情,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教師應著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恪守職業道德,保持高尚的人格,以“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言傳身教,為學生樹立楷模。大學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向青年學生傳播愛國情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他們的“抗腐抗變”能力 [4]。
2.2 教材思政元素的挖掘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明確提出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入大學英語教學內容,要充分挖掘大學英語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統一”[5]。以往的教學實踐中,“工具性”往往被強化而“人文性”則容易被忽略。
習近平總書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6]。因此,要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深挖教材的思政元素,以達到課程思政“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
以本校大學英語教學中使用的《新標準大學英語》綜合教程(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為例,該教程共有四冊,每冊8個單元,每個單元圍繞一個主題展開,有Active Reading (1)和Active Reading (2)兩篇文章,配合一定的閱讀、詞匯、翻譯、口語、寫作等語言任務。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挖掘適合每個單元的課程思政主題,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下面舉例說明。
《新標準大學英語》綜合教程思政主題
單元 | Active Reading (1) | 教學內容簡介 | 課程思政主題 |
Book 4 Unit 1 | Looking for a job after university? First, get off the sofa | 大學畢業生畢業后暫時找不到滿意的工作怎么辦 | 不要好高騖遠,要踏實勤奮,努力做好每一份工作,奮斗才會有收獲 |
Book 4 Unit 2 | Danger! Books may change your life | 書本為我們帶來精彩的世界,甚至會改變我們的生活 | 讀書可以開闊視野,提升智慧,一定要多多閱讀,獨立思考 |
Book 4 Unit 4 | The credit card trap | 銀行信用卡對有些人(尤其是大學生)來說實則是金融陷阱,務必謹慎小心 | 不要過多地追求物質生活,提前過度消費,提倡勤儉節約 |
Book 3 Unit1 | Catching crabs | 父親帶兒子抓螃蟹的經歷啟發了兒子對自己大學畢業后選擇的思考 | 設定自己的人生目標,并勇敢地去追尋,過有意義的生活 |
Book 3 Unit2 | The glass castle | 貧困的父母在圣誕節送給孩子們一份特殊的禮物——天上的星星 | 比起物質,精神的富足或許更能給我們力量與支持,那才是無價之寶 |
從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新標準大學英語》綜合教程在選材上較為貼近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話題主要圍繞大家普遍關心的,如學習、就業、財務、親情等話題展開。這些話題體現了大學英語在選材上的“人文性”特點,傳播著“正能量”,對于學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塑造具有積極作用。教師在授課時,除對語言知識的講授外,還可深挖教材的思政育人主題,采取“內容驅動”的方式啟發學生,培養學生的思辨水平和道德水準。
2.3 課堂教學方法的探索
課堂教學是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抓住課堂教學這一環節,課程思政就成功了一半[7]。新時期的大學英語課程,要轉變以往模式下的工具性教育,即單純的知識移植和傳授,機械的話語灌輸和能力訓練,而要采用更為先進的,注重學生心靈喚醒、精神錘煉和信仰鑄造的教育模式。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習外語的過程就是不斷進行中西文化交流的過程。在教學設計中,教師在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政元素,利用已有素材開展思政教育的同時,還可以有意識地建立思政教學內容資源庫,對當前發生的新聞事件保持高度敏感性,選擇當前發生的“鮮活”材料,幫助學生關注時事政治,組織學生開展熱點問題討論,引導學生明事理,在多樣化學習形式下增強學習材料的“時代感”和“吸引力”,進一步培養學生愛國、愛家、愛校的情懷。因此,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需要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增強課堂教學的時代性、時效性和思想性。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把我國的抗疫措施和成就以及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等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學生對祖國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會油然而生。此外,還可以針對熱點時事介紹相關英語詞匯和常用表達方法,比如黨代會、“兩會”召開之 際就非常適合講解熱點政治詞匯和表達法,也可以以記者招待會答記者問的翻譯環節為切入點,這樣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取得更好的思政教育效果。
2.4 線上線下教學方式的融合
不容忽視的是,在傳統教學模式下,以教師為主的獨白式教育占據主流,忽視師生溝通對話式教育的構建,雖然傳統模式在過往階段的特定時期內創造出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當下受全球化、信息化和多元化的挑戰,傳統模式亟待更新[8]。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課堂時間有限,課程思政形式單一,教學過程缺少師生實時互動。由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生在課后也很難與教師進行有效交流。此外,傳統“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片面強調語言知識的輸入,教學主要以教材內容為主,學生難以獲取豐富的課程思政學習資源。
通過“線下講授為主+線上學習為輔”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能夠有效解決傳統教學中出現的問題[9]。它能為不同專業學生提供針對本專業特點的個性化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傳統“大學英語”課堂與學生所學專業結合度并不高,而在混合式教學中,教師通過教學設計將課程思政內容與學生專業適度融合,發布與學生專業相關的思政課程的主題研討,學生結合自身專業特點在線討論,老師進行點評,避免了簡單的說教,更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德育教育。教師還可以實時監控班級,掌握學生學習進度,了解學生學情變化,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效果明顯提高,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我校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充分利用超星學習通、中國大學MOOC等多種網絡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線上線下教學活動,創新教學模式。借助互聯網和APP,為學生呈現豐富的學習資源,學生可以從自身需要和實際情況出發,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時間,并靈活地調整和控制學習進度,不僅可以突破時空限制,還可以獲取有針對性的學習資源,走出學習困境。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方式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全方位、多角度地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和師生、生生互動的便利條件,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5 校園文化的完善
思政教育需要特有文化環境的不斷融入。大學生在校園學習的同時還應不時地接觸社會,增加自己的課外活動,見識外面的世界,拓寬自己的人生經歷。為促進“課內外兼容互惠”,全方位強化英語課程的育人效果,我校在英語課程教學實踐中不斷加強校園英語文化建設。一年一度的英語閱讀、寫作、詞匯、演講、配音等大賽為學生展示英語才能、強化綜合語言技能,提升自信、陶冶情操及鍛煉綜合素質提供了有效平臺。這些英語賽事的舉行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認知、分析、理解、歸納等能力,還引領學生了解不同文化,促進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
3.結語
總之,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中,價值引領一定要自然合理,要有感而發,有的放矢,不能進行生硬的甚至毫無根基的價值“植入“。思政元素的融入應與語言學習自然結合,在“無意識”中融入要比“有意識安排”等“說教”形式更容易讓學生接受。大學英語課程思政需要以“隱性”教育的方式對思政內容進行融入、滲透,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過程。大學英語教師自身承載著文化輸入、價值引領的使命,通過“傳道、授業、解惑”,影響著學生的知識建構和價值選擇。因此,對于英語教師而言,掌握大學英語課程中的課程思政實踐途徑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人民日報》2019-03-19。
[2]教育部,2020,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國教育報》06-10。
[3]蔡基剛,2021,課程思政與立德樹人內涵探索:以“大學英語”課程為例,《外語研究》(3):52-57,112。
[4]時宇嬌,2019,政法類院校公共英語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4):30-32。
[5]王守仁,2016,《大學英語教學指南》要點解讀,《外語界》(3):2-10。
[6]習近平,2019,用新時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人民日報》03-19。
[7]張巨武,2020,《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西安文理學院學報》(1):94-99。
[8]徐翠波,2020,全人教育理論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實踐研究,《長江叢刊》(5):50-51。
[9]徐錦芬,2021,高校英語課程教學素材的思政內容建設研究,《外語界》(2):18-24。